2007年中國機械業仍有寬裕的發展空間
轉自網絡 發布時間:2022/11/14 閱讀:910次
新公布的中國機械設備制造業業績呈現出興旺態勢,但是一般傳統產品競爭已經十分激烈,未來具有較大投資價值的公司應該是那些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制造商。
近日,國家發改委經濟運行局公布了新的機械設備制造業報告。報告顯示,2006年前10個月,該行業主營業務收入4.27萬億元,同比增長30.2%,增幅提高9.2個百分點;利潤總額2300億元,增長41.7%,較上年同期提高39.6個百分點。 該報告認為,2007年中國機械業仍有寬裕的發展空間。
出口增速高于進口
發改委經濟運行局報告顯示,2006年前11個月,中國機械工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5萬億元,同比增長29.4%,增幅提高8.2個百分點;完成工業增加值1.26萬億元,增長21.3%,提高7個百分點;累計產銷率97.29%。
在統計的95種行業主要產品中,四分之三的產品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汽車666萬輛,同比增長26.1%,其中轎車356萬輛,增長40.3%;發電設備10923萬千瓦,增長30.8%;金屬切削機床51萬臺,增長13.9%,數控機床7.7萬臺,增長30.8%;煉油、石化專用設備34萬噸,增長59.9%。
此外,出口增速高于進口,貿易逆差逐步縮小。2006年前10個月,機械工業出口1158億美元,增長36.8%;進口1159億美元,增長21%;累計貿易逆差僅為1.3億美元,比2005年同期減少110億美元,進出口基本平衡。
技術含量高者空間大
隨著國家振興裝備制造業的政策逐步推進,裝備制造業發展得到重點支持。但由于我國裝備制造業在一些領域里技術水平不高,一些重大建設項目裝備仍不得不依靠國外進口,從而對裝備制造業加快技術創新與結構升級提出了迫切要求。
因此,發改委報告中指出,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增加,2007年裝備制造業獲得較為寬裕的發展空間,但“結構性過剩”的供求關系將在較長時期存在下去。今后一段時期,一般傳統產品雖有一定需求增長,但競爭十分激烈;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重大技術裝備需求將快速增長。
中信證券分析師認為,今后中國大量對外工程承包和自身競爭力提升將推動國產裝備出口高增長,國產裝備的出口不僅增加一塊出口收入,更重要的是釋放了國內部分產能,使供求關系更趨平衡,行業周期波動趨向弱化;此外,國民經濟的產業和技術升級將為機械裝備行業帶來5到10年的黃金發展期。東方證券分析報告也認為,新開工項目將為工程機械業帶來高增長,替代進口空間打開為高精尖數控機床帶來機會,投資拉動也將為鐵路裝備提供發展機遇。
受挫原料價格上漲
目前,機械行業投資增長偏快,產能過剩逐步顯現。2006年1~11月,通用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機械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分別增長55.6%、52.2%、40.6%和35.1%。而且隨著機械行業市場競爭加劇,企業利潤空間縮小,多個行業收入增長普遍低于銷量水平。
發改委對2007年行業發展的分析中指出,產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將對部分機械產品的市場需求產生一定影響;尤其是上游能源原材料產品價格和運輸成本的上升,將直接影響機械工業的經濟效益,如銅、鋁、優質特種鋼材等原材料高位運行使企業成本增加。此外,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宏觀調控使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放緩都將給機械工業發展帶來一定影響。
(源自:中國機電出口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