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即將由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就是shov次把科技創新放到了題目當中。”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指出,規劃設置了專門篇章,對提升文物科技創新能力進行了“全鏈條”布局,提出了一些突破性舉措,并在重要的業務板塊設有專節或專門內容來闡述科技創新在本領域的強化和應用推廣,從而切實發揮科技引領支撐作用。關于文物人才隊伍建設,規劃從學科專業、培養體系、人才活力、機構隊伍等方面進行部署,力爭到2025年文物科研人員數量增長25%,覆蓋多領域多層次人才。
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認為,總體上講,我國文物科技創新的能力和水平有了顯著提高,部分領域已處于國際領先地位。但是與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強國相比,與其他領域相比,總體上我國文物領域的科學化水平還有待加強和提高,還存在科技力量分散薄弱、資源配置總體規模有限、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文物科技創新體系尚未建立等問題,難以滿足我們這樣一個具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在文物保護和應用方面的需要。所以,在“十四五”規劃當中,特別把科技創新作為重要的章節,甚至是貫穿于整個規劃當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吳遠彬表示,對科技創新工作而言,重點有四個方面:一是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通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平臺來引導開展建制化的跨學科研究。文物保護、文明探源,包括文化傳承是典型的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結合的領域,需要很多交叉科學的技術支撐相關的研究工作。所以,通過這方面的一些平臺來進一步深化對文明、文物,包括保護方面很多的認識,健全我國文物保護的理論體系。
二是推動關鍵共性技術的攻關。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將部署文化保護利用的科技創新專項,努力在文物的安全、監測預警、考古探測和殘留物分析、文物建筑結構穩定性評價、館藏文物搶救性保護這些方面取得一些新的突破。我們國家在文物研究過程中,包括同位素分析、微量元素分析、有機殘留物分析、DNA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進展和成就,而且在斷代工程也好,文明探源工程也好,都取得了很好的科技支撐的作用。
三是優化科技資源配置。特別是要加強在文物保護研究方面的一些平臺和能力建設,在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當中將布局科技考古和保護這樣一些方向的技術研究平臺。擴大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的規模,完善研究方向的布局,依托國家文化遺產科技創新中心這樣一些基地來建設綜合性的科學研究實驗平臺,匯集優質的科技資源,包括通過平臺的建設,進一步聚集在文物考古研究方面的人才,包括國際化人才的合作,形成我們自身研究和國際合作的基地。同時,進一步拓寬文物科技創新的投入渠道,加強穩定性的支持。
四是推進科技創新成果的應用示范。促進技術的專業化、集成化、標準化,支持文物創新成果的轉化和數字化應用。文物要保護好,還要活起來,還要讓老百姓能夠看到文物,能夠感受到中華燦爛的文明史,所以要通過科技的手段進一步加強文物的展示,進一步提升大家對文化方面的認識。
此外,吳遠彬強調,科技部正在抓緊編制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規劃綱要,也在編制“十四五”整個國家科技創新的規劃,這當中將進一步強化文物科技創新的相關內容,也要加強這方面系統的科技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