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文化受到越來越多省市的重視。近日,安徽省印發《推進工業文化發展行動方案(2021—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要求將工業文化作為推動安徽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不斷增強工業文化的軟實力、影響力和推動力。
《方案》明確,到2025年,樹立具有徽文化風格和新時代特色的安徽工業文化新形象,豐富工業文化新內涵,建立工業文化發展新機制,形成工業文化保護利用新格局,促進工業文化產業成為工業經濟增長新動能。
傳承弘揚工業文化精神
工業文化是融匯在國家工業“硬實力”中的文化軟實力,對推動工業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安徽工業歷史悠久,工業文化醇厚。因此,《方案》要求,要深入挖掘工業文化內涵,凝練具有新時代典型特征的安徽工業精神。同時,倡導實業興國的發展理念,展現開放、合作、共贏的博大胸懷,強化創業興業的價值導向,培育一批敢于擔當、勇于作為、把握時代脈搏、具有全球視野的企業家隊伍。
《方案》還指出,要樹立工匠標桿,充分發揮模范帶動作用,營造崇尚精益制造的產業氛圍。引導培育一批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用戶至上的高素質高技能技術工人,使工匠精神成為制造者的行為準則和消費者的價值取向。
增強創新意識,激發創新活力,也是安徽省弘揚工業文化精神的重要舉措之一。《方案》指出,要建設一批創業創新示范基地,統籌推進科技、管理、品牌、組織、商業模式創新,把創新理念融入企業的核心價值觀,成為工業文化的核心內容。
此外,安徽省還倡導誠信精神。《方案》指出,要傳承“言必信、行必果”的誠信精神,推進工業誠信體系建設,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機制,營造誠信光榮、失信可恥的社會環境,讓誠信擔當成為行動自覺。
強化工業文化保護利用
強化對既有工業文化的保護利用也是《方案》的重要內容。
《方案》指出,在保護利用工業遺產方面,要開展全省工業遺產普查,繪制工業遺產地域分布圖,完善工業遺產項目庫,爭創國家工業遺產項目。探索建立分級保護機制,支持各地開展工業遺產認定、保護和有序開發利用,延續城市歷史文脈。支持老工業城市結合地方資源特色和歷史傳承,將工業遺產納入更新改造范圍,融入城市發展格局,實現從“工業銹帶”到“生活秀帶”的轉變。
在培育創建工業博物館方面,要建立全省工業博物館信息資源庫,推動建設具有地域特色和行業特征的工業博物館、行業博物館、企業博物館和工業歷史名人紀念館。支持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造一批數字化、可視化、互動化、智能化的新型工業博物館。
同時,要發展工業研學旅游。支持依托工業遺產、工業博物館、現代工廠等工業文化特色資源,打造一批工業研學旅游項目,構建一批工業研學旅游目的地,開發一批工業旅游創意產品,設立一批工業文化用戶體驗中心,廣泛提升社會公眾對工業文化的知曉度、參與度。
創新發展工業文化產業
促進工業文化與產業融合發展,挖掘文化要素對品牌建設、品質提升、提質增效的潛力,提升產業、 企業和產品競爭力是《方案》的核心內容之一。
《方案》指出,要培育工業設計品牌化。引導企業工業設計中心與工業設計企業協同發展,推動“設計+品牌”“設計+文化”等新模式和新業態發展,提高設計能力和水平,形成一批有影響的設計品牌。舉辦各類工業設計大賽,提升賽事影響力,組織參加國內外知名工業設計賽事,增強安徽省設計企業和產品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突出工藝美術特色化。加強全省傳統工藝美術品種、技藝的保護與傳承,積極引導企業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計,創新發展工藝美術產業。舉辦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培育一批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省工藝美術大師和省工藝美術名人,認定一批工藝美術大師工作室,推動獨具徽文化特征的工藝美術技藝發揚光大。
發展工業文化新業態。將工業文化與數字媒體、可穿戴設備、機器人、智能汽車等領域融合發展,催生一批新工藝、新產品、新業態。培育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新型工業文化產業集群。結合區域優勢和地方特色,打造一批彰顯城市工業文化印記的主題園(街)區、創意園區,進一步豐富安徽制造的文化內涵。
推動工業文化制度建設
《方案》將發揮政策和法規的引導作用,統籌加強工業文化建設。
《方案》要求,不斷加強頂層設計。各相關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加強制度、政策、標準、規范等頂層設計,在資源整合、要素供給、項目實施、人才保障、環境營造等方面提供支持,將工業文化建設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
建立完善地方法規。支持各地通過建立完善地方法規,加強工業文化建設,進一步完善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工業博物館建設、工業文化產業發展等方面的規范化、法制化工作體制和機制。
建立健全標準規范。鼓勵行業組織和企業開展工業文化方面標準規范的研究制定,支持高校積極參與工業文化制度規范和標準體系建設,提高工業文化產品標準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