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理工大學有一支又一支攻堅克難、自主創新的科研團隊,它們造就了學校各領域尖端成果的不斷涌現。這些優秀的科研團隊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為使命,矢志創新,科技報國,《實驗室故事創新篇》講述的正是實驗室的創新故事,為大家解密科研團隊背后的默默奉獻。
近年來,北京理工大學始終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在多年發展辦學的基礎上,培育和建設了一批高水平實驗平臺,成為前沿高精尖技術的優勢匯聚之處和高端人才的智慧聚合之所。
日前,黨委宣傳部聚焦北理工實驗室中的創新成果,推出《聆聽北理》之“實驗室故事(創新篇)”系列視頻報道,旨在展現學校服務國家、貢獻社會的優秀創新成果和廣大師生矢志科技強國的精神風貌。
氫能,被視為21世紀具發展潛力的清潔能源,但是氫能源在制備、存儲、運輸和使用等環節還有諸多安全性、經濟性的問題尚未解決,直接制約了這一清潔能源的大規模應用。
如何能將氫能源實用化?
氫內燃機是當前氫能源領域十分具有應用前景的動力裝置,也是現階段實現氫能源實用化的重要技術途徑之一。
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孫柏剛教授團隊作為國內率先開展氫內燃機研發的科研力量,歷經十五年堅持不懈的研究攻關,建立起中國領先個完整的氫內燃機技術開發平臺,為生態文明建設,特別是為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做出北理工人的貢獻。
氫能的利用方式主要有燃料電池和氫內燃機兩種。燃料電池具有效率高、零排放的優點,但其技術難度大、成本高,對基礎設施依賴強。而氫內燃機具有多種燃料適應性,也可以用氫氣與現有的天然氣、柴油或者汽油進行摻混燃燒。
氫內燃機保留了傳統內燃機的主要結構和系統,傳統內燃機的大部分零件氫內燃機都可以通用,對于內燃機行業能夠更大幅度的降低氫內燃機的制造成本。
把原本的燃油系統替換掉,通過合理的燃燒匹配變換后,處理器傳統的汽油機或者柴油機就改制成為氫內燃機。在目前這個階段,用內燃機來燃燒氫氣是實現氫能源的非常重要的方式。
北京理工大學氫內燃機研究課題組早關注氫內燃機是從2006年開始,當時可謂“一窮二白”,面對困難,帶著北理工人艱苦奮斗、敢為人先的精神,孫柏剛迎難而上,當然挑戰也是動力,這可能就是咱們北理工人就有一種艱苦奮斗 敢為人先的精神”。
2006年,孫柏剛帶領團隊用了6個月左右的時間建立起領先個實驗室。發展至今,形成了穩定的科研隊伍。
2009年,北理工氫內燃機團隊成功開發出中國領先輛氫內燃機轎車,并成功行駛超過1萬公里。北理工在車輛氫內燃機研究領域引領了中國氫內燃機的技術發展方向。
經過十幾年的積累,北理工氫內燃機團隊已經基本搭建起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氫內燃機的整套實驗臺系統。北理工的氫內燃機實驗臺是國內少有的能夠進行氫內燃機整機測試的完整的實驗平臺。
目前,北理工氫內燃機團隊已為國內多家重點企業開發了多款氫內燃機,相關技術得到行業廣泛認可。
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是一個重大的國家戰略,作為內燃機行業的從業人員孫柏剛和他的團隊深感責任重大。面向未來,在服務國家“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中北理工人將持續發揮科研技術優勢、不斷提升氫內燃機相關技術,推動產業發展更好地為汽車發動機行業,更好地為科技強國貢獻力量!(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