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國家,汽車強國不可或缺。2022年,汽車產業‘混沌’形態變得清明,‘變革’力量厚積薄發。歷‘混沌’,撥云見日;迎‘變革’,馭勢者贏。”在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2022年度之聲上,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吳志新以“馭勢”為主題做主旨演講,從六大方面總結2022年的汽車產業特點,并提出未來汽車產業發展應對建議。
政策護航產業發展
2022年,新冠疫情、稀缺材料、缺芯少魂、成本高漲、物流受阻等風險,猶如“達摩克利斯之劍”,懸于汽車產業之上,風險與危機暗流涌動。
為更好應對風險與挑戰,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產業政策,引領、保障、助力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吳志新介紹,一方面,密集出臺產業鏈供應鏈“穩鏈、強鏈、補鏈”政策,推動核心技術突破,打通關鍵堵點,汽車零部件供應短缺得到有效緩解,汽車生產端風險得到較大程度化解。特別是在汽車芯片領域,建立供需對接平臺、打擊囤積居奇、強化自主可控等多項舉措,將芯片短缺的影響降到較低水平。
另一方面,減征購置稅、放寬汽車限購、打通二手車市場等系列促進汽車消費政策,有效提振了市場信心,刺激了新購、換購消費,促進了消費升級,在汽車市場端發揮了強心劑和助推器作用。
民族品牌奮力突圍
吳志新表示,面對諸多挑戰,民族汽車企業以奮楫者姿態、以奮斗者作為,實現了逆勢突圍。10月份,民族品牌就實現了前所未有的三個突破:一是乘用車銷量份額達到53.2%,占據半壁江山,撬開了曾經不可撼動的合資和豪華品牌市場大門;二是領先次出現民族車企占據市場銷量前三甲,中國有了自己的“種子選手”;三是單一民族品牌市場份額shov次超過10%,民族汽車產業鍛造出了自己的“殺手锏”。
“2022年,足以成為民族品牌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吳志新認為,成績的背后,是民族品牌的堅守克難和厚積薄發。
一是民族品牌堅定不移推進品牌高端化。越來越多的民族品牌車型價格超過30萬元,跨入豪華車的價格門檻,并獲得消費者的認可。民族品牌突破了固有的形象標簽,“高端”“科技感”“創新力”“技術實力”等民族品牌新標簽,贏得了用戶的青睞,在用戶心中開始扎根。
二是民族品牌堅持深化營銷創新。民族品牌銷售理念真正轉向“以客戶為中心”。商業模式創新吸引了流量,并把流量轉化為了銷量,民族品牌找到了符合自身定位的品牌調性,打造了更具吸引力的品牌IP。
三是民族品牌著力重塑新時代用戶文化。作為當前消費主力的年輕群體,成長于中國制造崛起、經濟騰飛的時代。在高漲的“國潮”消費熱情下,自主品牌大力融合國潮設計,彰顯民族文化自信,贏得了年輕一代的認可與信任。
技術為核創新驅動
“新四化”賽道,呈現出空前的朝氣與活力。吳志新表示,汽車產業深入貫徹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擔當創新主體地位的使命,堅持問題導向,聚焦供應鏈“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持續取得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突破基礎性和關鍵性領域的技術封鎖。
由衷欣喜的是,中國新能源汽車通過技術創新,鞏固了先發優勢,夯實了支撐可持續發展的強大根基。純電動車平均續航里程提升到400公里以上;十年間,動力電池單體能量密度提升了2倍;新一代插混技術更是實現油電購買平價。
“中國汽車產業在2022年,抓住了‘新能源’與‘智能網聯’的牛鼻子,特別是面向軟件定義汽車新時代,已經全面打響技術創新、科技自立自強之戰。”吳志新說道。
新能源汽車蓬勃引領
新能源汽車作為綠色低碳可再生能源的重要使用場景,迎來百年一遇戰略機遇期。
吳志新表示,2022年,新能源汽車發展呈現四大特征。
一是市場高速增長態勢遠超預期。在政策引導、市場需求等多重因素驅動下,二三線城市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加速提升,尤其是南方的城市新區,新能源汽車的使用及補能優勢明顯,推動新能源汽車產銷規模遠超預期。
二是產品結構由“啞鈴型”向“紡錘型”演變。緊湊車型集中體現節能性、舒適性等典型特征,迎來爆發,新能源汽車與燃油車開始直面競爭,形成了聚勢而強的效果。
三是固態電池開啟研發元年,半固態電池技術、新體系電池技術競賽正式開場。動力電池技術的跨代際創新突破,必將是下一代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的制高點、焦土和生死存亡之地,顛覆性風險需認真應對。
四是插混汽車顯著上升。插混汽車由過渡角色向全能型角色轉換。其節能性、長續航特性,激發了插混汽車消費需求,市場正式進入插電汽車2.0時代。
智能網聯未來已來
吳志新認為,智能網聯汽車已經成為企業實現第二增長曲線的重要支撐。智能網聯汽車作為各類關鍵技術集中呈現的核心載體,既是技術實現突破的驅動者,又是重要的受益者。
在政策層面,2022年,從行業監管到信息安全再到基礎設施等全方位政策密集出臺。沙盒監管制度問世,有效化解了原有召回體系監管制度中對自動駕駛的種種掣肘與限制,形成了多部門聯動機制,全方位推動信息安全政策體系建設的良好態勢。針對高階自動駕駛,深圳率先發布法規,支持L3及以上自動駕駛車輛上路運行,可為其他城市提供經驗借鑒。車路協同迎來國家頂層政策加持,“聰明的車+智慧的路+協同的云”成為雙智城市發展標準范本,汽車與交通、能源、城市將實現深度融合。
在技術層面,路線百家爭鳴,產品多場景應用。汽車不再只是簡單的交通移動工具,正在成為人們的第三生活空間。智能座艙作為第三生活空間的核心載體,追求更加人性化的交互,追求科技感,追求沉浸式體驗,正在成為企業的重要競技場。人機交互更加智能,語音交互的新車滲透率已達八成。視覺體驗不再是豪華車的專屬標簽,中高端量產化車型逐步搭載HUD,裝車率達到6%,有望持續提升。民族品牌企業在這一全新賽道上,不斷實現新的突破。可以看到,多款自主車規級激光雷達產品已經實現量產裝車,隨著成本的下降,將迎來大規模商業化。
出海搏擊走向全球
吳志新表示,2022年,我國有望成為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汽車出口國。出色成績單的背后,既有外部環境的機遇,更體現出了中國汽車產業的內生強勁動力。
吳志新認為,疫情籠罩下,芯片短缺導致全球產能降低,為我國提供了積極搶占海外市場的契機,我國汽車產業鏈的完整性發揮了重要作用。
新能源汽車的成績更是格外搶眼。1-10月份,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49.9萬輛。傳統企業、新勢力企業的新能源汽車,敲開了歐美、東南亞市場的大門,走了出去、站住了腳跟。
踏準趨勢搶灘2023年
吳志新表示,邁向2023年,汽車產業內外部環境依然波譎云詭,但汽車產業的態勢和趨勢已經不斷清晰。
為此,吳志新建議,一是順勢進取,堅定電動化新賽道。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經基本渡過依賴政策驅動的發展期,消費牽引、市場為主、政策助力的新發展階段已經到來。電動化,是全球汽車產業的新賽道,是汽車強國建設百年一遇的戰略機遇,不容有失。
要堅定新能源汽車市場高速發展的信心,要堅定多種技術路線并存發展的判斷。同時,相較于傳統汽車領域,更應重視智能新能源汽車車用芯片供應鏈的安全,更加重視動力電池稀缺資源的安全、穩定、暢通,這將直接決定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先發優勢、已有優勢的鞏固和保持。
二是察勢布局,應對動力電池新革命。半固態、固態電池技術,已經成為電池技術的下一個風口,能量密度的翻倍增長,將對現有動力電池產業鏈帶來革命性的沖擊,更是我國作為當前行業領先者的挑戰和憂患。因此,我國動力電池領軍企業要從當下開始,加快推動固態電池的創新突破和產業化進程。同時,必須要高度重視動力電池上游原材料的戰略安全。
三是觀勢前行,應對碳足跡新壁壘。要從全生命周期著手,基于全產業鏈梳理碳足跡,建立碳賬本,摸清碳排放底數;要重點關注生產制造環節的碳排放;要加快我國汽車產品的綠色認證體系建設,包括頂層設計、政策體系、標準法規體系、低碳產品評價和認證能力,加大加快國際互認,有效對沖發達國家的碳關稅貿易壁壘。
要系統性構建汽車產品、產業“走出去”戰略,充分發揮我國汽車產業的規模優勢,進軍世界發達國家市場。
要吸引先進技術、高端人才賦能國內產業發展,形成規模與技術相互促進的正向循環;要實施產品出口和產能出口兩條腿走路,以“產品出口”帶動“產能出口”;要在海外市場建立“朋友圈”,加強海外產業集群共建;要注重產品體驗和產品服務等海外地區的后市場需求,持續構建銷售加服務網絡,提升新能源汽車產品在海外市場的吸引力。